一、 专业现状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于2011年,2017年开始招生方面进行文理兼收。目前在校班级4个,在校人数238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将文化产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相结合,定位于培养具有“懂鉴赏、会设计、能经营、善管理”四大能力的应用人才。专业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员工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辅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拓展训练等,形成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员工的专业、职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批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省级重大教改项目和双师型教学团队项目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毕业生遍及省内外,不少员工成为文化创意与传媒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专业发展情况整体来看良好,人才培养符合媒介发展要求。
1.论证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013版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原有基础课程课时基础上,开设了管理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等基础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强调与社会行业发展接轨的影视创意策划、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面的课程。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上依旧突出文化创意播和网络传播,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培养“懂鉴赏、会设计、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公司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我们听取了评估专家对培养方案的意见,他们对培养方案表示认可,强调了“定位准确、观念突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能在具体实施中考察定位、实现目标。在课程计划的执行上,教研室和院里认真把握课程内部的逻辑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加强对课程前沿信息的学习,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和可供参考的经验。与外聘教师探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了解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和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同时,与他们通过网络等方式交流,获取他们对专业课程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2016培养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课相关课程,将个别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课程加以调整,并增设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结合行业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在现有应用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前沿性课程。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指导,保证员工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2.加强团队队伍和专业内涵建设
积极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各种资源,采用多种途径建设专业团队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培训交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双能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专业教师引进工作。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1人,专业团队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严格按照《RAYBET雷竞技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要求,明确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青年教师能主动与导师沟通,虚心请教,完成各项任务。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积极进行教研室同行的听课评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组织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案评比”、“说课竞赛”等活动。在校级教案评比和优秀教案观摩活动中,张浩老师的教案获得三等奖,邢雪娥老师和李明老师获优秀奖。王倩老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三等奖。在“双能型教师”培养方面,本专业现有“双能教师”6人。加强教师和业界学界的交流互通,鼓励老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从教师教学、科研成绩来看,教研室各位老师在员工评教中成绩较好,在院学年度考核、学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中多人次优秀。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二类文章10余篇,其他教科研文章20篇,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
3.规范和促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完成策展实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建设,其他实训室教学使用充分,并不断维护,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开设课程的实训要求,对目前已经建立的实训室进行充分利用,设置了多门专业实训课程,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锻炼员工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管理方面,做好员工毕业实习的安排与管理工作,制定了《学院分散自主实习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文件,加强对员工实习的过程管理,加强管理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加强对员工实习的过程管理,对员工考核评价上,通过实习单位鉴定、实习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建立学校与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常规实践教学管理,实习、外出实践形成安全责任制、过程规范化、成果汇报制,优秀作品展等要求,并认真执行。实训环节和实训课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大纲、教案、任务书、实训报告等的编写和设计,并逐步完善学校反馈的相关问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与宿州市埇桥区委宣传部、宿州市博物馆、宿州市文广局建立合作共建项目,将在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与联系,拓展员工实习实训的平台和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平台。
4.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多媒体教学,并对课件、网络、手机媒体资源向员工传播新知。积极研究适应员工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接轨,让员工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实践性作业等方式,鼓励员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员工的指导,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改善教学环境,为教师购置教学设备、书籍资料,鼓励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将业界、学界新动向结合所教课程传递给员工。为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试改革方面,影视创意、会展策划、企业文化策划等课程以作品的方式考核员工学习效果。课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任选课。
5.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听课评课、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质量跟综、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完善的公司产品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加强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教学检查。做好教案、进度表等材料的审核、实训课程材料的规范、教学进度的检查、试卷管理、实习毕业论文管理等常规性工作,采用听课评课、参与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教师反馈。加强经常性教学检查。对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课堂教学质量、各教学环节的组织情况、员工的学习情况、课堂秩序和课堂效果等进行检查,及时掌握教学一线情况。加强试卷、课堂教学材料、实训环节专题教学检查,加强教学重点环节督促检查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为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采取对有新课的老师,进行寒暑期集中听课评课、每学期随堂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督导。对评教、评学活动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相关班级,对提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并督促整改,使教学督导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由于行业发展变化快以及对现有培养方案的论证,需要在新培养方案制定时,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比例。课程建设无精品课程,因教师职称结构等的影响,加之平时准备不够充分,将继续申请校级精品课程。团队队伍方面,学科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多,初级职称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科研水平有待提升。教科研论文较少,一方面,年轻教师多,教学任务重,家庭方面牵扯精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家进行科研、教研的积极性,通过教科研相关活动,提升教科研水平。实训室需要进一步扩容和更新设备。现有实训室设备开始老化,面积较小,不能充分满足员工实训的需求。将在新建实训室的同时,改善现有条件,升级设备。
二、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思路
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为基础,以可行可能为前提,以培养适应新闻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努力突出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合理回避同类学校专业设置的简单重叠,彰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不断深入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工作,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应用型特点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需要按照学校发展要求不断自我更新和成长,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各个方面不断深入进去。学院全面发展,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断有新的突破、新的成绩。
三、 专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从市场需求、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出发,结合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确定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根据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行业发展特征和应用型特点;建设结构更加优化的团队队伍,积极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和3-6名“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性特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实训室建设力度,申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训室、沙盘实训室项目,实训条件力争达到省内同类专业较好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基地的双重作用,既适应当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又适应未来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成为能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较为全面的文化管理实训中心。
(二)具体目标
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教材和课件建设以及实习基地建设,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以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进一步申办文化旅游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建设的基础上,努力申报文化旅游策划与网络传播专业,进一步扩大本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路径,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加快“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整合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要求教师从“教导型”向“引导型”转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员工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树立以“员工”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四、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探索培养模式与方案的改革,通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及省内媒体用人情况调查,总结现有课程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员工个性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全面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和新闻传播知识技能水平,提升新闻人才培养的层次。
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加大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增加文化创意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实训类课程的数量和类型,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课程。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重视技能的实用性和延续性,满足员工就业和职业提升的需要。强调应用性复合型文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因材施教,加大文化创意方面培养的力度,适度增加文化创意策划方面的课程,提升员工的竞争力,提高学院和专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二) 团队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双师型”队伍,注意人才引进的节奏,保持团队队伍水平的稳步提高。团队数量与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同步。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打造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双能型”比例高、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积极培养“双能型”教师,提升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培养3-6名“双师型”教师。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院的教师送出去,组织年轻教师文创公司等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能力,拓宽视野。在现有团队水平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学历层次。引入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聘请其他高校或知名创意公司专家任客座教授,或兼课或讲学,利用他们的学术声望,扩大本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专业的团队结构建设方面,在现有团队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在职教师培养方面重点对教师的进行文化创意技能培训和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和教风建设。使本专业教师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紧紧结合起来,学习和践行“孟二冬精神”,树立敬业奉献、服务员工的高尚职业道德和情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到学高身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加强教学过程建设。重点抓好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命题考试,指导论文、实践、实训和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团队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创新等各个环节建设。教风建设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每学期员工对任课教师教学的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召开员工座谈会、检查教案、督导团定期随堂听课、考试结果评价等环节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此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三) 实验室建设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加大实训室建设的力度,做好现有实训室的完善和使用工作,继续申报数字出版物实训室项目和融合媒体实训室项目,对现有设备升级换代,让员工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在5年内,通过添置设备和新建实训室,逐步完成如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和沙盘实训室的建设。增加校外实训基地2-3个,拓展员工实习平台。加强与学校宣传部及其他部门的合作,拓展员工校内实践基地。与各地文创公司等加强联系,与省内外媒体共建实习基地,互惠合作,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努力打造课外实践活动品牌。建设专业建设成果展示网站,完善员工网络实践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日常实践和毕业实习成果评奖和展览,并形成制度。制定更为合理的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加大实践实习时间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制定更加合理的课内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员工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四)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相关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合格课程建设,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员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重视员工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引导、实践作品、毕业论文等环节的配合,使员工有计划地主动学习和研究。鼓励员工积极申报校“老员工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省级、国家级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选科研能力较强的员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本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与媒体实践相契合。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媒体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好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业务课的课程建设;争取有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立项。
(五) 应用型教材建设
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主干课程全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关注教材在版本上的更新以及最新教材的出版情况,选用最权威的教材,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本专业教材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为适应行业和学科发展需求,鼓励教师形成专业教学相关参考资料。在目前已建立的资料室基础上,继续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拟在五年内逐步完善图书资料,使图书资料种类和藏书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六)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产学研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未来五年,实现省级科研项目立项1-2项,积极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专业将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产学研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的关系,并在积极共建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形成横向课题的契机,为地方媒体承担规划和服务等任务。与地方政府广泛合作,通过横向课题,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深度。
(七) 创新创业教育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全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校员工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念的教育。把老员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公司产品各环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计划和学分要求,实例员工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员工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在专业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员工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员工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八) 教学改革和研究
逐步实施案例教学,引入现场教学、突出实用和实训特色,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演示等方式,提供更多员工参与的机会,加强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改革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模式。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员工有计划地主动研究。加大考试方式改革的力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提交作品等方式进行考核,继续进行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2-3门课程实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检验员工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全面训练员工的操作技能。强化思维训练、基础写作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策划创意训练,提升员工发展后劲。根据发展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实现3-4项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深入研究专业的定位与规划,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并形成教学研究项目,形成3-4项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成果。
五、 主要措施及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公司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把专业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学院、专业将在组织、制度、条件、人才等方面,全面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组织保障
公司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高度重视,做好了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层层分解,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及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基本覆盖专业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毕业生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员工信息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员工信息员制度、员工评教制度等一系列的监控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每个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均以教研室为单位,检查教学工作情况。
条件保障
公司建立一系列有效奖惩激励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学院积极资助本专业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为学术活动、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人才保障
公司对团队培养非常重视。资助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项目,完善团队队伍。通过加强实践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及实训专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更新理论及技术,以适应国内外文化创意与网络传播等迅速发展的需要。
附件2-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教师 数量 |
本专业高级职称数量 |
需增加教师数量 |
每年均增加教师数量及年度 |
备注 |
1 |
RAYBET雷竞技 |
9 |
2 |
1 |
1/2017 |
|
注:相近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可重复
附件2-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的 专业实验室 |
拟建设的 专业实验室名称 |
拟建实验室类型 |
拟建设 的年度 |
建设 目标 |
与企业共建情况 |
备注 |
1 |
RAYBET雷竞技 |
报纸编排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新闻演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 |
交互设计实训室 |
专业实验室 |
2016 |
|
|
急需 |
2 |
RAYBET雷竞技 |
报纸编排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新闻演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 |
社会数据调查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2017 |
|
|
急需 |
3 |
RAYBET雷竞技 |
报纸编排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新闻演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 |
文管沙盘实训室 |
专业实验室 |
2018 |
|
|
急需 |
注:1.拟建设的实验室含2016年已立项的实验室;增设年度截止到2020年;
2.建设目标填写 “校级示范”“省级示范”之一;
3.备注请填写该专业“急需”“需要”之一;
4.拟建实验室类型请填写“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其他”之一;
5.相近专业公共实验室可重复填写。
附件2-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精品课程等其他优质资源课程 |
拟重点建设 的课程名称 |
拟建设 的起止年度 |
建设 目标 |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情况 |
备注 |
1 |
RAYBET雷竞技 |
无 |
传统文化 |
2016-2018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
|
2 |
RAYBET雷竞技 |
无 |
大学语文 |
2015-2019 |
省级MOOC |
|
|
3 |
RAYBET雷竞技 |
无 |
跨文化传播 |
2017-2019 |
校级MOOC |
|
|
注:1.建设目标填写“校级视频公开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级MOOC”“ 省级视频公开课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MOOC”之一。
附件2-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教材编写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已出版 教材名称 |
拟重点支持编写 专业课程教材 |
计划编写 起止年度 |
拟出版年度 |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情况 |
备注 |
1 |
RAYBET雷竞技 |
无 |
文化旅游方面的教材 |
2019-2020 |
2020 |
|
|
注:1.教材编写不限于专业课程教材,其他公共课程编写的教材需填写;